Originally posted by saimon at 2004-2-25 13:18:
不是前一陣子才有報導,3成多的美國學生連鄰居"加拿大"是在美國北邊都不知道嗎?
所謂通識觀念,因人而異啦
Originally posted by 拍郎 at 2004-2-25 14:50:
Tales 的描述
讓我想起那個前少男殺手
不知道臥薪嘗膽
聽不懂族繁不及備載
不了解放諸四海皆準
Originally posted by jedij at 2004-2-25 15:18:
這麼想吧:
如果是重要職務,重要人士
在專業知識之外
沒有充分的通識和人文素養
是很令人擔心的
至於所謂的大學生就隨他去吧
反正台灣的教育是大量生產齒輪螺帽
重量不重質的
Originally posted by Luzofan at 2004-2-25 15:51:
我想人文素養豐富與否並不會讓人無法在社會立足, 但卻可能嚴重限制未來的成長空間.
就我的感受, 身邊一些已是公司內中階主管以上的同事或朋友們, 都不是會把米開朗基羅答成忍者龜的人. 儘管李家同的題目實在太過高調, 但大部分都是課堂上就會接觸到的名詞. 一旦出了社會後, 廣泛接觸這些知識的機會即少之又少, 無形之中就會形成知識領域的屏障.
最近有機會與法國ST的工程師合作, 讓我體會到我們的問題確實出在這裡. 當大部分的工程師都缺乏音樂鑑賞的能力與興趣, 無法分辨DSP演算法對音質的影響時, 這已經不是工程技術方面的問題了.
Originally posted by alan0080 at 2004-2-24 22:50:
我個人覺得
李教授的文章重點並不是在這30題問答的結果如何.
而是這件事背後所指出的一些問題,
如他文章中所說的,閱讀習慣以及求知廣度問題.
如果大家注意書局的銷售排行,會發現台灣的兩個特色
功利主義以及一窩風現象.
所以通常多數是教人如何成為富翁或是如何成功的書.
不然就是最近因為電影上市或是作家有新聞點而炒熱的文學書.
而這現象或許指出"部分"人讀書只讀如何成功或致富的書,只讀
目前熱門的書.
但是,"知識"若要轉換成"智慧",廣度是一件很重要的因素.
我覺得,如何培養廣泛的閱讀習慣,才是李教授的重點吧.
所以,知道這30題正確答案,或是去探討這30題可否代表通識水準,
並不值得花太多時間討論,因為那只是又回到
我們習慣的追求標準答案思維,那對我們幫助不大.
我贊成閻樺所說的,重點是面對這件事的態度,若因此有些人
開始會去注意多種不是自己擅長領域的書籍或知識,了解吸收
進而轉化為屬於個人的智慧.
那我們的社會其實還是有很大希望的.
Originally posted by LAkaiY at 2004-2-25 04:02 PM:
手邊沒有中文字典,大家來討論一下“人文“是什麼?
假設人文是有定義的,那麼人文是不是只有一種?
科學家和工程師心中的人文,和文學家音樂家藝術家心中的人文
是不是應該一樣?
從這個角度,再去重新檢視李教授提的問題。
你覺得他的道理還有沒有道理呢?
Originally posted by moxamax at 2004-2-26 12:09 AM:
其他恕刪...
收到謠言轉寄信時,也沒有足夠的常識輔佐,以供判斷真假
Originally posted by chihyi at 2004-3-4 03:31 PM:
自己衡量自己大概還答得出一半...
不過...so what..?
我個人是對李家同教授是十分尊敬的....
不過這篇文章在我看來...充滿了三四年級看不起五六年級..
五六年級生看輕七年級....七年級生瞧不起吞世代?!
現代大學生是要多瞭解一些全球性的新聞沒錯...
但是不應該責怪他們不知道白先勇...沒看過白鯨記...
Originally posted by HT at 2004-2-25 12:28 PM:
狄更斯、白先勇、京都條約、日內瓦公約、紐倫堡大審、雙城記、柴可夫斯基、白鯨記、高爾基、基度山恩仇記、阿拉法特、恩隆案、王文興、彌賽亞、黃春明、戴高樂、但丁、舊約、田園交響曲、張愛玲、維瓦第、德蕾莎修女、米開朗基羅、戰爭與和平、遠藤周作、伯利恆、科索 ...
歡迎光臨 PALMisLIFE 討論區 (http://f.pil.tw/)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