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此倉促通過的「颱風莫拉克風災重建條例」引發實為「風災重見條例」爭議之際,個人深深感覺到,其實國家與社會真正需要的,是「捷運柵湖線人禍重建條例」。
柵湖線通車至今大小事故不斷,這短短幾個月間發生的事情,註定會在台灣軌道運輸史上成為一則經典傳奇。雖然我早已不是台北市民,在我還是台北市民的那幾年當中,也從來沒有打過1999市民專線,不過我還是樂於免費提供台北市政府與捷運局,解決「柵湖線障礙」幾個可能的思考方向。
一、加掛餐車
台鐵觀光號與莒光號等高級特快車過去曾有加掛餐車的服務,旅客可以一邊望著窗外的優美風景用餐,也提供鐵路便當以外的用餐選擇,然而可能是由於利用率不高,在1990 年之後這項服務走入歷史。雖然我們知道捷運系統內一向嚴禁飲食,不過基於柵湖線的特殊狀況,不妨可以考慮在柵湖線上放寬這項規定。
柵湖線列車可以考慮每列車加掛一節餐車車廂,再將車廂端面改造出貫通門,這樣一旦緊急停駛,不趕時間的乘客們仍然可以悠閒地一邊享用燭光捷運大餐(如果是夜間),一面欣賞充滿車水馬龍之美的台北市景。為了配合台北市政府的主力都市計畫政策,這項服務可以主打「好好看台北、台北好好看」口號。
不過一旦在地下段發生停車事故,景觀條件就會大打折扣,這時不妨配合本文第五個方案。
二、發售臥鋪票
臥車(此處有驚鴻一瞥)同樣也是台灣軌道運輸中消失多時的景觀之一,現在捷運柵湖線相當有機會承繼這優秀的運輸傳統。將捷運車廂中原本被抱怨造成空間過於狹窄的非字型座椅徹底拆除,改掛上雙層式、可收納的行軍床式臥鋪,這樣一旦發生停駛狀況,乘客們便可以鑽進被窩裡睡個好覺,等一覺醒來,也許故障狀況也已經排除了。
考慮到柵湖線停駛檢修的時間,往往比過去台鐵平快車從基隆行駛到高雄的時間還久,如果柵湖線開行臥車,那就需要提供免費送餐與起床電話通知服務。另一方面,這同時也能製造大量的就業機會,造福市民。
三、自力運轉
相信很多人從小的夢想就是當一個火車司機,現在柵湖線既然機電系統不穩定,又很容易掉插頭,那麼不妨考慮將車輛動力改裝為獨立的柴電動力系統,就像過去行駛在台鐵各支線上的藍色柴油普通車一樣,兩端都設駕駛台,並且在旁邊附有「電車!GO」風格的操控介面與使用說明。這樣一來,只要發生停駛狀況,透過由乘客直接接手駕駛,列車便可以自力運轉;而且也不需要加聘駕駛人力。而乘客在享受盡情奔馳於軌道上的速度快感的同時,想必對於停駛或事故等的不滿情緒也能夠紓解大半。
[youtube]dmfB8JMWENc[/youtube]
攝影、剪輯:Tenz
至於在這種運轉情況下,如何管制車輛班次間隔的問題,個人建議引進幾乎已在台鐵絕跡的「拋接路牌」制度與臂木式號誌機,這種區間管制措施除了有效防止追突事故以外,二十一世紀的新交通系統與百年鐵道行車制度前所未有的完美結合,絕對能吸引懷舊的國內外鐵道迷們造訪台北市,增加觀光營收。
四、改裝自行車道
也許有人會想問,台北市已經有了那麼多自行車道,還需要多這麼一條嗎?話不能這麼說,要知道捷運的機電系統也許脆弱,但土建工程並不受影響。過去台北市民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被迫接受了這樣一條中運量系統,現在如果發現這個系統不堪用,那砍掉重練也是很自然的事。捷運柵湖線路線當然可以和台鐵東勢線、后豐段舊山線與神岡支線一樣,改造成專用自行車道。
除了高架與地下化的路線具有絕對路權的優勢以外,台北市民們更能夠享受以自行車前往松山機場接機的環保、健康旅程,當然,這也可令台北市獲得「全世界第一個擁有自行車機場連絡道的城市」之殊榮,這對於曾經主掌過環保署的台北市大家長,未必是不可接受的選項。何況,闢建這條現成的自行車道,還不需要突襲強拆任何原住民部落,絕沒有鄰近幾個縣市引發公權力壓迫弱勢爭議的問題。
另一個理由是,經過國外運輸專家研究證實,腳踏車的系統穩定度、故障維修速度,遠遠優於現行的柵湖線列車。自行車非常不容易故障,即使發生脫鏈或爆胎等的嚴重事故,也能夠在動用極少人力物力的狀況下,有效率地加以排除,這絕對是安全、穩定、健康又環保的運輸工具。
為配合北市府大力宣傳的聽障奧運活動,市府更可免費提供聽障奧運活動小旗幟給騎自行車上柵湖線的市民,而這項政策也能夠配合聽奧宣傳,巧妙地以「無聲的力量」作為主題。
...
歡迎光臨 PALMisLIFE 討論區 (http://f.pil.tw/)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