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來儒家的道德思想已然深植人心,這個主題「是儒家文化害了我們?」使用問號是希望引來正反兩面甚或多面的意見,而且反對者勢必激烈。可以想像的是若當初韓非子的法家學說被帝王們引用為「獨尊法術」,一樣施行個幾千年後,對整個文化的影響也會出現各種的利端與弊端,而儒家思想所產生的影響也是相同。wayan不會否認儒家文化之廣之深及優點,也希望儒家文化能繼續保存下來,但千年來一元化的儒家道德對位處於多元化自由社會的我們影響深遠,也就是說表面上是多元開放,實際上大部分人心中都是一元的儒家道德潛意識思想,這種一元的潛意識若反應在言行上,大則黨派鬥爭政經敗亂,已現形於百年至今的黨國亂象,小則兩造相持不下無法容忍異己,可見諸於虛擬網路的粗鄙辱罵。所有的多元思想風潮到了本地,都被整個多元假象的一元社會價值觀所牢牢控制而扭曲變質,所以wayan認為「在中國文化薰陶下的人們這麼不團結」。
再進一步說明wayan之前所說的那一段:「帝王們用儒家思想來箝制人性幾千年的結果使人們潛意識中產生表裏明暗各一套的模式,表的明的是--要應付整個社會上儒家仁義道德的壓力,而裏的暗的是--滿足或掙扎於原始的人性」。在我們社會週遭或你我之間處處可以找到印證的實例,柏楊先生這篇文章亦可找到好幾個表裏不一或心口不一的例子。當你與一個人或組織的關係處於緊繃狀態時,你得要去猜疑,也許輕鬆的猜,也許要費心的疑,上司問你:吃過飯沒有?你說:吃了,因為你從小就被父母師長教導要有「禮」,這是禮貌嘛!這可以輕鬆的猜到。李先生以前不願公開表明台獨思想,因為他從小周遭充斥著做人要盡「忠」的教條壓力,一旦要表明周圍許多人將憤而唾棄他,他也將喪失既得的利益,這得要費心的疑。
第一個吃飯的例子他們關係處於不是緊繃狀態,大家心知肚明招呼過便算了。第二個李先生的例子無論個人或組織的關係都處於緊繃狀態,會招致更多的不信任及猜忌,不團結與分離是難免的,也容易引起彼此內心的憤恨及怒罵,這正是千年來各種政治鬥爭的縮影,大家應該知道去拆破別人的內心世界,識破的人憤怒難過,被識破的人也腦羞成怒。這種情形,使中國人生下來就有很沉重的負擔,每天都要去揣摩別人的意思。如果是平輩朋友,還沒有關系。如果他有權勢,如果他是大官,如果他有錢,而你又必須跟他接近,你就要時時刻刻琢磨他到底在想什麼?這些都是精神浪費。所以說,有句俗話:「在中國做事容易,做人難。」。
請注意,剛剛兩個例子wayan不是叫大家不要有「禮」貌,不要盡「忠」,這個道德本身是好的,而是它被過分的強調,並且歷代以來被奉行了幾千年所形成的一種思想枷鎖。引述柏楊之說:「自從孔丘先生之后,四千年間,沒有出過一個思想家,所有認識字的人,都在那裡注解孔丘的學說,或注解孔丘門徒的學說,自己沒有獨立的意見,因為我們的文化不允許這樣做」,「知識分子的想像力和思考力,全都被扼殺」。難怪滿清抵不過洋槍洋砲,我們自己人的爭鬥內鬨擾攘不止,一直讓洋人得漁翁之利,之後才想興舉科學已然落後太多了。難怪胡適先生會以差不多先生來比喻中國人沒有科學精神,要比人進步,要學日本團結,難啊!
在現代這個多元化的社會,如何興起多元的思想學說,而不受制於千年的一元儒學思想桎梏呢?如何使「在中國文化薰陶下的人們」更會團結呢?或者更切身切實一點如何讓我們的討論串開始接納異己的雅量,我知道接納異己的民主素養需要時間,不過是好的開始,也許在這之後有更多的思想家像孫中山先生一樣投入改革的工作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