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LMisLIFE 討論區

搜索
鹹魚爸魅力四射舞蹈教室
查看: 1304|回復: 1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分享] 今天是 DNA 結構發表五十週年

[複製鏈接]

8

主題

0

好友

133

積分

該用戶從未簽到

文章
133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03-4-25 14:12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區區九百多字的短文(汗)
殿定了生物界和醫學界的重大里程碑....
(歡迎大家下載閱讀)
無獨有偶
剛好前幾天宣佈人類基因計劃已達成 99.99% 準確度
Dr. Francis Collins 是人類基因計劃的主持人,  
也是當年推論出 DNA 結構的*四位科學家之一  
(注: 因為 Franklin 早逝, 沒有得到諾貝爾獎)
  
從朋友網站轉貼個小故事:
===================
DNA的故事
===================
詹姆士記得, 在1953年前2月28號的傍晚, 法蘭西斯走進了英格蘭的一間小酒吧, 興奮而不安的向夥伴們告知他們發現了一個簡潔而高雅的分子結構. 事實上, 包括他們自己在內的所有同事在內, 尚不知道這個剛在當天完成的結構模型, 會對後來的生命科學界有著什麼樣的影響. 當時, 美國藉的詹姆士只有25歲, 而當天, 就是歷史上記載的去氧核醣核酸(DNA)雙螺旋分子結構的被發現日.  
  
以當時的時空背景, 詹姆士‧華生(James Watson)和法蘭西斯‧庫理克(Francis Crick)兩位沒有經驗, 又無有機化學機礎的年輕人, 本應是沒有任何客觀的條件的允許, 可以對DNA結構的發現作出貢獻. 也因此, 他們的成就, 在50年後的今天, 格外顯得傳奇和不易.  
  
故事要回溯到1951年劍橋(Cambridge)大學的開文第胥實驗室(Cavendish Lab), 華生是遠道自美國印地安納大學來取經的博士後研究員. 他首次遇到尚為研究所學生的庫理克, 兩人皆對DNA的奧妙所吸引. 然而, 身為生物學家的華生和專長於物理學的庫理克, 本身的專長和需要瞭解DNA的化學性質差距相當大, 此外, 他們手上皆有其它的研究計劃, 因此對於DNA結構的建築, 只能在暗中的進行.  
  
所幸的是, 開文第胥實驗室是當時X光結晶研究的第一把交椅, 華生和庫理克因此有幸能結識正在進行DNA結構結晶實驗的威金斯(M. Wilkin)和富蘭克林(R. Franklin)博士, 從他們的實驗中獲得第一手的數據資料.  
  
迅速的, 在1952年底, 他們架構了一個DNA結構模型, 並邀請了威金斯和富蘭克林來驗收. 不過, 因為庫理克把DNA結構中的水分子含量搞錯, 使得這個結構的推論完全錯誤. 而接下來一連串的事件, 對他們的研究的打擊更是接踵而至.  
  
首先, 富蘭克林和威金斯因研究理念不和而鬧翻. 接下來, 她(富蘭克林)也因質疑庫理克的能力, 而中止了他們正式的合作關係. 更甚的是, 劍橋團隊的頭號競爭對手-兩屆諾貝爾獎得主, 堪稱鬼才的化學權威鮑林(Linus Pauling)將在1953年3月發表其建構的DNA分子模型!  
  
當時, 鮑林的兒子彼得剛好在劍橋就讀, 他們在1月底時”有技巧的”從彼得手上拿到了鮑林的論文原稿, 幸運的發現鮑林因未將有機磷酸電離子化, 所以計算出的3螺旋結構是不正確的. 但是, 鮑林不是省油的燈, 以他的才智, 在論文公佈前後應該就可以把這個錯誤更正, 所以, 華生和庫理克只剩下6個星期的時間去完成DNA的細節分子結構!  
  
故事要回到關鍵的富蘭克林上, 由於在與威金斯分道揚鑣後, 劍橋仲裁她將擁有持續研窮DNA結晶”A”構型的權利, 而威金斯及華生和庫理克可以專研”B” 構型的結晶. 而富蘭克林先前所攝影的B構型結晶顯象第51號: 著名而清晰的X形結晶透射圖, 終究給了他們雙螺旋結構的骨架基礎.  
  
在2月28日那天, 華生在精於數學運算的唐那修(J.Donohue)幫助下, 推論出了鹼基配對A-T, C-G的特性, 以及雙螺旋兩股以相反方向結合的構型, 終於解出了去氧核醣核酸的最後一個謎底. 而只有著一頁篇符, 以謙抑, 簡潔的敘述, 概述著DNA結構的簡訊, 就這樣的隨之誕生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免費註冊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頂0 踩0

87

主題

1

好友

683

積分

該用戶從未簽到

文章
635
2#
發表於 2003-4-25 21:48 |只看該作者

Re:[分享] 今天是 DNA 結構發表五十週年

會注意這個新聞的大概沒幾個,現在的焦點大概都跑去SARS那裡了.......
  
其實Franklin沒有得獎跟他早逝或許有關係,但是八卦的說法還是因為跟click不合所以...
總之這種公案永遠不會有知道答案的一天。事實上類似的公案還不少,有不少應該得獎的人都沒有拿到。不過我個人覺得是:得不得獎只不過是在個人的研究生涯上錦上添花,有固然不錯,沒有也不代表他的表現不夠好。不過有一件事倒是事實,想要得獎還真的活的夠長才行(這好像也是1995年諾貝爾講得主的名言)。
這一期的Nature有一堆紀念文章,有興趣的人可以去翻翻看。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免費註冊

與站長聯繫| PALMisLIFE 掌上生活      下載:更快、更棒、更好玩

GMT+8, 2024-12-23 23:47 , Processed in 0.024858 second(s), 3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12 Comsenz Inc. style by eisdl

回頂部